2023-02-22 10:13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赛赛
赖声川生命幻境旅程之六小时大戏《曾经如是》的演出已经接近尾声,上剧场在2月20日最后一场演出前,举办了“对话《曾经如是》”的特别活动,编剧、导演赖声川携《曾经如是》主演郝蕾、张杰以及特邀嘉宾编剧史航出席,活动由上剧场CEO丁乃竺主持,从剧本、演员,再到评论人和制作人的多重角度出发,分享该剧的创作与内容。
在《曾经如是》诞生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赖声川心中一直蕴育着一部大作品,这个作品始终没有具体内容,只有一种氛围及意境,赖声川的心中不断地回荡着一些关键词:“明光与慈悲”。直到2019年年初,应母校加州伯克利大学的邀请,赖声川带着一些灵感和内容来此担任教授带领学生创作。故事的开头是一次地震的发生,原本是为了震区灾民而准备的疗愈内容,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将它扩充完整,这个内容就一直存在赖声川的“灵感档案库”中。“时间”“偶然”,人与自然、动物的关系,生命的本质问题,一次又一次在脑海中被提及。在一次家庭旅行中,他面对着眼前的雪景,心中灵感顺畅地升起,十余年的积累素材串在一起,迅速完成了大纲,赖声川回到伯克利与学生们完成了前三幕工作坊式的英文演出。2019年12月9日《曾经如是》在上剧场首次做了完整的中文世界首演。有观众说,赖声川的两部“超长戏剧”:《如梦之梦》探讨如何面对死亡,《曾经如是》教人如何活在这个世上。
赖声川的戏剧突破常规观演关系,不论从长度、内容,还是特殊的舞台呈现形式。他作为一个观察者和倾听者,在戏中与观众交流。赖声川说:“我认为‘超长戏剧’的探讨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任何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有机物。就像它真的有生命一样,它要发挥它艺术生命的作用就必须长到一个适当的大小,跟其他生物一样。”
《曾经如是》的近三百个角色奇异纷呈,更是跨越了惯常的视角,从拥有特殊能力的人类到神圣的动物,以及“时间”、“空间”和“偶然”等概念。他们在剧中或绕行于双莲花池四周,或在特定的时刻与人类产生颇具深意与哲理的对话,实则述说着我们生活中日常不曾留意的真理。
饰演雪莲的郝蕾,在六小时的剧中走过了这个面店女老板慈悲而踏实的一生,她说:“世界上可能有千千万万个雪莲,但是大家都努力地活着,到最后可能真的像梦一样,就是一场空。”她还分享了参演《曾经如是》的收获:“现在我觉得我得到了一种自由,一种表演的自由或者是一种灵魂上的放松。我感觉每一场都演得不一样,这种感觉太好了。我不觉得我在演,而是我替雪莲活了6个小时,这种体验是从未有过的。每天有6个小时,我变成雪莲在这个舞台上生活,我也没有觉得观众是观众,他们就像是我在云南的村民、在纽约的邻居。”
而张杰饰演的多吉,虔诚地追寻着净土,张杰形容这种特殊能力,其实就是“当你做到最纯净、最自在的自己,可能会感知到平时感知不到的东西。”此番再度回到上剧场的舞台,张杰感慨良多:“在这两年里,我把我在乌镇的《曾经如是》演出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觉得自己有很多需要做到,更加放下和更加自由地表达,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当我更加了解这个戏、我的角色和这个戏的整个脉络,把他们都吃到了身体里面的时候,我发现这次在台上的表演,有一种我已经长在台上的感觉。当铃铛响起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跟所有的人在一起,我的眼神、我的肢体,我能体会到我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