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峥嵘:曾经我非大女主不演,后来我没戏演了

2020-10-28 11:47     来源:当代娱乐网      责任编辑;田小甜

《演员请就位2》开录前,温峥嵘给好友于正打电话:“我要去比赛了,快表扬我几句。”于正说,我给你点力量!她回:力量我有,我缺的是运气,我要找你借点运气。

但在录制第一天,打开评级卡片看到一个大大的“B”时,笑容还是僵在了脸上——她本以为年少成名、演了40部电视剧大女主的幸运,至少会在市场上留下一点点痕迹,没想到折戟来得这么彻底。

“你觉得自己应该是哪个等级?”《星里话》问。

温峥嵘毫不犹豫:“当然是S级。”

1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7岁凭《错爱一生》里的“顾忆罗”爆红,从业20多年来,她从未对自己的“S级演技”产生过怀疑,这次当然也不会。

节目组以直观的待遇展示了市场的残酷:评级最高的S级演员坐的是沙发,A级坐的是椅子,留给B级的只有简陋的木箱。但温峥嵘脊背笔直、气定神闲、笑容自若,硬是在“冷板凳”上坐出了“女王”范儿。

挑选角色也严格按照市场规则:S、A级演员先选,B级最后选。她又凭着别人挑剩下的角色惊艳全场,第一轮表演过后就拿到S卡,坐上了宽大、柔软、舒适的沙发;同时也“坐”上了微博热搜,在演艺圈的新游戏规则下,再次成为赢家。

这场漂亮的逆袭,让市场看到了“实力”的力量,也震动了温峥嵘。过去她只知道读剧本、演好自己的角色,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道圈内八卦、不了解市场风向、不关心行业动态,甚至在网络盛传的谣言里,成了一名“为买房拍烂戏至今单身”的孤苦女演员,然而,真实的她全然不是如此。

如今在与《星里话》的对谈中,她反复提及市场、平台、资本、流量,再三声明“我要改变”。

我们觉得奇怪:一个如此“后知后觉”的温峥嵘,怎么会跟这个圈子里被认为最善于把握时运的于正惺惺相惜?

温峥嵘笑了:“红一两部戏的时候,肯定有运气的成分;每一部都红,就不只是运气了。我只给你举一个例子:他坐一趟飞机能读300页书,去医院拔牙,排队的时候都能看两本书。”

“所以说什么叫机会?当它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已经准备好了,你拿得住这个角色了,你演出来跟别人不一样,一下就爆了,这才叫机会。”

温峥嵘显然早就“准备”好了,她要做的,就是走出表演的象牙塔,看到“机会”,并且“拿住”它。

1、从大女主到无戏可拍

在决定改变之前,这么多年来,温峥嵘对“机会”一直抱着随缘的态度。

温峥嵘是北影97班最早“出来”的学生之一,大一就开始拍戏,还没毕业就与正当红的陆毅、袁立、孙红雷合作,在大热剧《浮华背后》中演女二号。凭《错爱一生》“顾忆罗”爆红时,同班同学海清、黄海波还在演配角。

接到《错爱一生》剧组邀约时,她原本要演女一号陈想南,饰演顾忆罗的演员因为档期调不开,她自告奋勇去试戏,试完一场重头戏之后,剧组立马和她签约,于是有了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反派。

《错爱一生》顾忆罗剧照

温峥嵘对“红”的理解非常单一:有戏找你拍,就是红呗。因此,她长久以来都十分有安全感:“我一直有戏拍啊,而且都是大女主。”

这是事实:《错爱一生》之后,她保持着每年2到5部的拍戏频率,都是出现在海报显眼位置的重要角色。

温峥嵘对“大女主”有执念,她喜欢剧组以她的角色为中心的感觉,不是在乎“番位”,而是“相信我,女主角就是女主角,她就是最丰满的人物,是这个戏的灵魂。说女二比女主更出彩的,那是女主没演好。”

一旦拍戏,她就一头扎进角色的世界,不看娱乐新闻,也不跟剧组同事聚餐,满脑子都是角色和台词。不拍戏的时候,她也不跟圈里人应酬,所有的时间都献给家里人。

她之前几乎从不观察市场,但市场的气息却钻到了她的鼻子里。

几年前,她在横店拍一部谍战剧时,看到隔壁剧组一辆拉游客的大巴上哗啦啦下来好多演员,一群她不认识的年轻小孩穿着怪异的戏服在旁边拍戏,身边的人告诉她,他们在拍“网剧”,那是她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市场的变化。

再往后,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了。最初平台找来的角色是女二号,她拒绝了,对“大女主戏”的执念让她觉得这理所当然。但是慢慢的,找来的戏越来越少,“我就在想怎么没戏了?”

入行多年来,她第一次被逼得自己去查组讯,主动让经纪人向剧组推荐自己,并且只约女二、女三,却依然被拒绝,被“演技跟我不是一个级别的人”PK掉。

经纪人说穿了残酷的事实:现在是大平台的天下,你这么多年没在平台上拍过戏,大家不认识你,知道你戏好也不会找你。

温峥嵘很困惑:平台上的戏,不就是网剧?网剧质量不行吧?经纪人说,那是以前,现在好戏都在平台上。

结果是,2018年,她破天荒地全年都没有戏播出;2019年在《山月不知心底事》里演欧豪的后妈,2020年在《若你安好便是晴天》里演张翰的妈妈——后者只比她小6岁。

温峥嵘在《山月不知心底事》演欧豪的后妈

2、“B”级演员的逆来顺受

在《演员请就位2》的第一集,打开评级卡片时,温峥嵘的第一反应是“不公平”:“我演了这么多的戏,有这么多的好作品,为什么会是B?”以“女王”之姿坐在木箱上的时候,她的脑中其实一直盘旋着这个问号。

但经过飞速的思考,温峥嵘很快承认,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个“B”是公平的。

看到节目组给的初评级,温峥嵘一脸疑问

几年前看到媒体写“温峥嵘为给父母买房狂接戏,成为‘烂片女王’”时,她还当笑话发给父母看,如今回想起来,有太多应该思考的了:“烂片不是从一开始就烂的,接它肯定是因为剧本好、角色打动我,但是剧本、演员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如果资本够不上,后面所有的配置、环节就会减分、减分、减分。因为没有钱,请不到好导演、好的制作团队;本来一个好几百人的大场面,用星星点点的七八个人糊弄过去……这样一步一步减下去,就成了烂片。”

而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成为“B级演员”的呢?“第一戏烂,第二没有钱宣传,上不了大平台,只能在小电视台播,大家还没来得及看就播完了,可不就觉得你一直没拍戏吗?”

时间也不等人,没有戏播出的那一年,温峥嵘40岁了,当年的北电第一名,在一线女星的群体里掉队了。

但是,昂扬如她,决定对命运“逆来顺受”:“没有女主角就不拍?那就毁了。好!我改变,我顺着它,我要有生存的余地,我可以演女二号、女三号。谁要说我是逆来顺受型的,我觉得这是对我太大的赞扬。”

“我只想让大家看到,有一个好演员叫温峥嵘,你尽管放心把角色交给她。”

她也深知时间不可逆,从来就没被“中年演员的危机”所困扰过。“我觉得30+、40+正是人生经历到了。我很早就演孩子妈了,我外形到了,可是心里还没到,看着孩子那都是假的,眼睛里没有真实的感受,但我现在有了孩子,再演妈妈就得心应手了。我遇到的所有的坎坷、逆境,都可以成为演戏的资本,这是金钱买不来的。”

她仿佛一夜之间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步入了广阔的新世界:接触过去觉得跟自己没关系的资本、平台,接好多年没演过的配角,上以前认为“没意义”的真人秀……

录制节目期间,她也放下了以前拍戏时“唯我独好”的“小自私”,给予对手演员黄梦莹细致的帮助,“成就对手等于成就我。就像一场乒乓球的比赛,一场高水平的、好看的球赛是你打来我打去,啪啪啪啪这种大家才觉得精彩,你经常啪,没三分钟就结束了其实没有意义。”最终,温峥嵘也凭着这出剧目,翻身从B级晋升为S级。

温峥嵘和黄梦莹在节目舞台上的初次合作

随着越来越多接触市场,她甚至理解了市场对于流量的偏好,“流量不是一个贬义词,谁要是说我是流量,我高兴死了。这是一股新的力量,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靠年轻人了。正是因为有流量,我们的影视行业才可以欣欣向荣,没必要跟它较劲。”

更多的回报纷至沓来:《演员请就位2》录制期间,她就接到了两部“非常好,我非常想合作”的电影,但最终还是选择放弃——有些想法可以改变,但有些原则是一辈子都不会变的,比如不轧戏:“录节目就好好录节目,拍戏的机会将来有的是,不着急,慢慢来。”

今年拍于正的《玉楼春》时,温峥嵘觉得自己 “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她兴奋地给《星里话》讲述,“我说现在戏都这么拍了?一套衣服十几万,一个头冠100多万,我们衣服上所有的扣子都是真玉,你可以看到它的质感。细节做到这么极致,戏能不好吗?”

3、戏里复杂VS戏外简单

温峥嵘长了一张“复杂”的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比如《错爱一生》中的顾忆罗、《千山暮雪》中的慕咏飞,或者阴暗,或者狠毒、疯狂。

但真实的温峥嵘却和这些特质完全相反,私下的她爱撒娇、嗲嗲的,说话直来直去、毫无心机,生活和交友都简单之极。

刚进大学的时候,她翻墙出去跟男朋友约会,被班主任黄磊发现,黄磊训她:“再玩就把你‘甄别’(开除)出去。”但她会撒娇、是班上的“群宠”,知道黄磊是吓唬她,不但不怕,还跑去恶作剧,踢黄磊的车,警报大响,学校不得不以“扰民”为由,请黄磊把车“甄别”出去。

关于温峥嵘的谣言,除了前文提及的“为了给母亲买房疯狂接烂片”,还有“至今单身未婚”,但这些都不是事实。

她当年在学校翻墙出去约会的那位男孩,在毕业后不久就成了她的老公。“我1997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9月1号开学,军训回来,12月24号我们认识。25号圣诞节,所以我记得这么清楚,好了以后我就这一个男朋友。”

一晃已经20多年,两人始终恩爱如初,孩子也6岁多了,但家庭从来不是她追求事业的阻碍,“我老公说我足够自信让她去拍戏,因为我不想等到她看见同学都在拍戏的时候,对我说要不是跟你结婚我现在还可以当演员。”

朋友圈也还是20多年前的那群大学同学,她所在的北影97班也是个明星班级,班主任是黄磊,同班同学有如今风头正旺的中年女演员翘楚之一的海清,有荧幕熟脸《武林外史》“朱七七”、《琅琊榜》“长公主”张棪琰,还有从巅峰坠落、至今仍在谷底徘徊的黄海波。

张棪琰曾晒出北影97班同学聚会的照片

将近20年间,大家见证了彼此的沉浮,但“咖位”的高低并未影响少年时代的情谊,每次同学聚会都其乐融融。

温峥嵘和海清依然常常去彼此家串门,像大学时在宿舍一样,一聊就聊到后半夜。当年海清用献血的钱请她吃烤鸭的事,至今还能让两人笑翻。

海清的《红海行动》上映时,温峥嵘带着全家飞去三亚看首映,一遍不够,还要看第二遍,“我从来不会跟我们班的人作比较,因为我们的情感不是竞争对手,我们像亲人一样,他们好我才高兴。 提起海清,我还觉得我很有面子,因为她是我的闺蜜。”

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简单”也是温峥嵘自己的选择。

入学第一天,黄磊在班会上就跟新生们说,你们选择了一个危险的职业。温峥嵘问,为什么危险?黄磊说,因为这个职业决定了大街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谈论你的私生活,谈论你的好与坏,谈论关于你的也许不是真相的真相;如果你没有做好被谈论的心理准备,就不要选择这个职业。

拍了几部戏、有了一些粉丝——那时候还不叫“粉丝”,叫“影迷”——之后,温峥嵘对这番话有了另一层理解:她发现,影迷们会模仿自己的穿搭、发型,会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当大家喜欢你的时候,你更要做到自律。”

“我们这个圈子里,有演员‘演’演员的,有演员‘演’明星的,还有导演‘演’导演的。”

“我还是会做我自己——一个演员眼睛里的东西真不真,是骗不了观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