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泪情感剧《爸爸不要丢下我》3月17日爱奇艺首播

2017-03-13 16:29     来源:当代娱乐网      责任编辑;黄晓晓

《爸爸不要丢下我》:用电影传达这个社会的悲剧

3月17日,电影《爸爸不要丢下我》在爱奇艺独家播出。该片由北京亚寰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投资并与乐羊网联合出品。在中国儿童现实题材影片显得枯疏冷落的时节,《爸爸不要丢下我》破土而出,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一段留守儿童苦寻农民工父亲的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催人泪下。

一直关注弱势儿童群体、致力于教育公益事业的乐羊网CEO李业涛、总导演马克等主创团队,力图通过这部电影打造社会底层人群当前真实的生存状态,用电影的手法呈现对社会现实的凝重沉思。这是一个有关“寻找”的故事,也是有关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份恻隐之心和人文关照。

□ 顾玉雪

“一个真实的故事”与 乐羊网的情怀

任何有乡土经验的人,大概都会为这样的的乡野景象所震撼:佝偻在屋前或田间的老人,嬉戏于田野却眼神孤独茫然的儿童,远在城市背负起全家牵挂的青壮年农民工大军。这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乡村图景,电影《爸爸不要丢下我》将镜头对准了这样一个我们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群。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剧之一李舒华回忆,《爸爸不要丢下我》剧本酝酿于多年前,上世纪七十年代,李舒华公公的一个朋友将自己智障的孩子遗弃在乡野之间。那个年代相对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社会保障成为“遗弃亲生儿子”的背景,但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后半生在内疚中度过。

让李舒华一直挥之不去的是,这个孩子的命运如何?遇到了怎样的悲欢离合?这个故事在她心中纠结多年,终于在2015年一气呵成写成了剧本,寻找电影合作方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被故事深深感染的乐羊网CEO李业涛和导演马克。

“我们用15分钟就拍板决定投资这部电影。”李业涛回忆起当时看到剧本的震撼,仍然唏嘘,“中国太缺乏关注留守儿童的现实题材,我们生活在一个泛娱乐时代,很少有影视公司会投资这样题材的电影。”

“可能和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吧,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格外关注一些。”作为一名80后创业黑马,李业涛的乐羊网多年来一直关注0—14岁儿童,在致力于面向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的捐书支教等公益活动中,他更为深切地接触到了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正因为此,让他和同样出身乡村的导演马克“不谋而合”,要做这样一部与娱乐和商业无关、与情怀和使命感有关的电影。

《爸爸不要丢下我》剧本讲述的是一个12岁哑巴男孩淮海的苦难人生,游手好闲的父亲因好赌欠下巨额债务,为躲债出外打工后便渺无音讯,母亲随后在一次地震中为了保护他而去世,在震中失去了一只胳臂的淮海成了留守“孤儿”,幸得好心的老村长给他凑了些路费,淮海开始踏上寻找自己唯一亲人的漫漫之路。

当聪慧、懂事且又善良的淮海在一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找到父亲的时候,却再次被父亲(淮新)当作累赘而遗弃在工地上,自己“逃之夭夭”。孤苦无依瑨小淮海一次又一次被包工头驱赶,其间饱含辛酸……后来,在包工头的情人、发廊女老板李敏的感召下,包工头人性有所转变,决定收留小淮海,他的苦楚命运会因此得以改变吗?

在中国儿童现实题材影片显得枯疏冷落的时节,《爸爸不要丢下我》破土而出,用电影的手法呈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凝重沉思和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深切关怀。

“这是一个社会现实题材的故事,探讨的是人性的复杂”,主创团队更希望这部电影成为一把直抵现实的利剑,“唤起社会的责任感”。

“书籍和知识真的是改变命运的东西。未来,乐羊的主要受众对象还将是孩子这个群体,但关注视角和范围更宽一些。我们期待通过乐羊的定期直接图书捐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看到好书。通过乐羊投资的这部电影,唤起更多人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李业涛说。

▲电影《爸爸不要丢下我》剧照。

▲电影主创接受媒体专访。

▲出品人、乐羊网CEO李业涛。

捧给时代的人文关照

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伴随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最新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达到近七千万人。如同这片空荡荡乡村的一群无辜的游鱼,他们被生下来,就只能自己活着。《爸爸不要丢下我》有关“寻找”,也是有关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份恻隐之心和人文关照,尽管它常被现实遮蔽。

导演马克在剧本改编过程中,为《爸爸不要离开我》增添了农民工角色和发廊女老板李敏两个人物。作为底层社会的边缘人群,“让孩子在外面流离失所,你就不怕他有个三长两短?”李敏这种发自人类本真的善良改变了市侩冷漠的包工头,也成为小淮海生命中的一抹温暖与亮色。

而小淮海父亲的复杂人性呈现出的不仅是某个家庭、某个地区的问题,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种种体制不完善、保障缺失所隐藏的纠结。电影产业化凶猛挺进的今天,娱乐至死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悲剧越来越少,雷剧充斥荧屏,然而生活并不缺少悲剧,缺少的是对现实的关照。而《爸爸不要离开我》凸显出的正是电影人失落已久的社会责任。

在时代发生急剧变迁的转型期,人类的文化遗产常常只用百分之一的价值押在当铺,只为了换取现实的一小块铜板。为了一小块铜板,那些乡村打工者甚至抵押上了自己的后代。而电影《爸爸不要离开我》似乎更致力于还原生活的常态,让观众感受到“留守孩子”现象那种庞大、日常,那种普遍的痛以至麻木。全剧没有明星大腕,对白都是最质朴的方言,更接地气的同时,也为影片营造出更加有代入感、“出人意料好”的氛围和观影体验。

▲总导演马克在电影拍摄现场。

▲电影中的农民工群体。

在影片结尾,农民工淮海最终重新接纳了自己的儿子,在挤了很多提着行李卷的民工们的工棚外,他告诉刘工长,自己的名字叫做“展新”,“发展的展,新旧的新”。此时,他身边18岁的小淮海冲着刘工长开心地笑着,笑脸迎着刘工长,迎着悬转的高楼,迎着太阳,迎着整个天空。

无疑,这是一个温暖的结局。导演马克带给观众的感动,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所须具备的艺术魅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魅力,其传播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但是,这绝不是最终目的。电影将要面对一个消费性的社会,面对另一个赤裸裸的真实,那就是消费性的市场。

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可以并已经转化为消费,包括苦难、真情、眼泪都是可以花钱买到的。但《爸爸不要丢下我》捧给“留守孩子”的善意或能换来我们内心被翻转的硬币的背面,毕竟,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爸爸不要丢下我》全体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