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2021-01-18 13:34     来源:当代娱乐网      责任编辑;田小甜

  为响应海淀区文旅局发起的“全民阅读季”活动倡议,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以“书香飘海淀,阅读E起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日前,六场主题活动落下帷幕。从“重温抗疫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到“伴着书香踏上丝绸之路”,再到“我在颐和园等你”;从“资本与文化”,到“科技与文化”,再到今天的“历史与文化”,六场活动,话题有趣,内容丰富,精彩不断,高潮迭起。“海淀坦博”尽己所能,为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而努力,继续全身心投入到海淀区的文化事业中,努力将“海淀坦博”打造成“政府和企业的会客厅”“群众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城市形象的新名片”“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传播中华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

  “书香飘海淀,阅读E起来”系列活动开场大戏“重温抗疫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读书分享会,在不满半年的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举行,这是一座移建来的有40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藏品无言,却见证着万众一心的感动。古老的建筑里,三位亲历抗疫一线的人员讲述抗疫战场上难忘的日日夜夜,他们是来自值守“返京人员集中观察点”的街道安全员、研发防疫利器“北京健康宝”的科研人员、随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勇士的故事感染了在场听众,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场分享让参与者重温抗疫,并坚定最终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大家在一起共同抒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壮志。”活动策划人表示。分享活动中,参与者分享了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抗疫家书》中的精彩章节,并结合自身经历畅谈感受。

  此外,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举办“我在颐和园等你”读书分享会,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赵晓燕为观众分享颐和园长廊彩画背后的故事。

  海淀区拥有“三山五园”,人文历史积淀深厚,而“五园”之一的颐和园无疑是这条文脉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赵晓燕结合20年来的工作经历与心得体悟,为现场观众生动讲解了颐和园长廊的故事。

  颐和园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全长728米,共273间,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画廊。赵晓燕介绍说,廊枋上的苏式包袱彩画描绘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卉翎毛、建筑线法等内容,共计14000余幅,包罗万象。其中,人物故事画最为精彩,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和《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其间还有万字、寿字、葫芦、蝙蝠等各种图案以及麻姑献寿、松鹤延年、一路连科等绘画作品,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1990年,长廊以其建筑长度和丰富绚丽的彩画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今年,在颐和园建园270周年之际,颐和园管理处与文物出版社共同推出了《颐和园日历·2021(长廊彩画)》。赵晓燕介绍说,全书共收录包袱彩画332幅,按照长廊自东向西的游览顺序编排,并配以精美手绘导览图。并在精准解读彩画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长廊古建和彩画小知识,以及景观图、线描立面图等,极大地丰富拓展了该书的可读性和知识性。

  思索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探讨资本与文化的融合路径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5G通讯等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化领域中,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动力。让人文为科技赋能,用科技点亮人文之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日前,“书香飘海淀,阅读E起来”系列活动第五场“科技与文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举行。在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女士眼中,无论新经济被称作网络经济、数字经济、还是分享经济,它在落地时,都会对原有制度提出严峻挑战,突出体现在两点:一是受制于监管体制碎片化、监管理念滞后、监管制度缺失和监管方法上的一刀切;二是新人必须先穿旧衣,稍不留意就会踩在司法打击的边线上。

  比如“数字经济”。据统计,在即时通讯、网络购物、网络新闻、在线教育等15个数字经济业态中,涉及备案、认证等不同形式的准入事项多达66类,这不仅造成了准入阶段的瓶颈,也意味着配套的监管体系必然更加复杂。王小兰用“共享经济”中颇具代表性的“网约车”和“民宿”举例,形象地描绘出现有监管理念、方式、技术和工具难以适应“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如今,该用什么新制度解决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征的新经济落地,王小兰给出监管沙箱、场景创新、适时立法等方法。“新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很难自下而上逐点突破,也很难自上而下集中构建,必须通过政企合作,局部试点,逐步优化才能使新模式、新生态成熟完善。”

  近日,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举办“资本与文化”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畅谈IP投资与IP产业链运营。该研讨会是“书香飘海淀,阅读E起来”系列活动的第二场。

  “资本与文化”专题研讨会是第二场活动。活动邀请魔豆投资合伙人、魔豆朝上创始人、“国际授权业协会”大中华区顾问委员、入选“海英人才”、中关村十大创新领军人物、国际授权20人和中国动漫新锐榜的于仁国畅谈IP投资与IP产业链运营的相关话题。

  于仁国先生凭借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到而先进的IP投资与IP产业链运营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操经验。他的演说,无论是对业内人士、还是普通听众,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与收获。活动中,参与者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研讨会结束后,参会者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海淀坦博的丝路文明艺术展。

  文化范畴十分广泛,而知识产权无疑是其中一个相对较新却前景广阔的话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利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知识产权已经变成了真金白银、变成了核心竞争力、变成了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本次活动,从知识产权这一专业领域出发,是一次探索资本与文化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的有益尝试。

  拨开历史的迷雾  探寻文化的真谛

  华夏五千年历史孕育出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是对历史的沉淀与升华。历史与文化,有着与生俱来、无法割舍的血脉联系。文化的产生,必然有历史作为背书;历史的走向,也必将由文化担当引领。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时间长河中、在广袤华夏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历史遗存,它们有些已经沐浴在新时代的朝阳下,有些还隐匿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而考古发掘,无疑是跨越时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伟大事业。

  日前,“书香飘海淀,阅读E起来”系列活动第六场“历史与文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海淀科技大厦”举行。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原陕西省文物局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先生为大家讲述他亲历“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的精彩故事,带领听众从考古的视角出发,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文化的真谛。

  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成果轰动世界,沉睡在塔下1113年的四枚释迦摩尼佛舍利现世(其中三枚为“影骨”),随之发掘出大量唐代珍贵文物。法门寺塔是何时倒塌的?四枚佛骨舍利是怎样被发现的?哪枚才是佛祖的真身舍利?什么是“影骨”?武则天的“武后绣裙”到底什么样?“秘色瓷”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瓷器?唐朝人究竟如何饮茶?……无数话题新奇有趣,引人入胜。张院长作为当年主持发掘工作的负责人,为听众带来了从发现地宫、到决定发掘、再到发掘过程、最后发现佛指舍利的全部过程,许多细节鲜为人知,精彩异常。张院长还为大家推荐了一本书籍《说说考古》,让读者朋友从考古的视角出发,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文化的真谛。活动结束后,许多听众意犹未尽,继续与主讲嘉宾进行了关于历史、考古、宗教、文化等话题的交流。本次活动地点选择在“海淀科技大厦”,是为了让参加者尽情体验人文与科技的交相辉映,历史与现代的激情碰撞。